起名喜用字(起名字用喜用神还是缺什么补什么)
46
2023 / 11 / 27
贤者不必贵,仁者不必寿。
【注释】
选自宋·苏轼《三槐堂铭》。三槐堂:北宋初期王祐家的厅堂,因王祐曾植三株槐树于庭院而得名。“铭”是古代铭刻在器物上,用以颂德或引为鉴戒的文体。
不必:不一定。
贵:富贵。
寿:长寿。
【赏析】
古代相传,三槐象征朝廷官员中职位最高的三公。王巩是王素的儿子,王旦的孙子,王祐的曾孙。《宋史·王素传》中,附有王巩的传,称:“巩有隽才,长于诗,从苏轼游。轼守徐州,巩往访之……轼得罪,巩亦窜宾州。”王巩的曾祖父王祐曾在庭院中种植三棵槐树,并将居处取名“三槐堂”。苏轼与王巩交往甚深,遂写了这篇《三槐堂铭》,宣传王巩先人的功业和品格。文章以王巩的曾祖父王祐、祖父王旦、父亲王素三世功德富贵为据,议论天数有定,果报不爽,善恶之报,必将至于王巩:
“贤者不必贵,仁者不必寿。”
意思说:贤者不一定富贵,仁者不一定长寿。
苏轼在叙文中交代写作《三槐堂铭》的原因时,称:“懿敏公(王素)之子巩与吾游,好德而文,以世其家。吾是以录之。”所以,这篇铭文是苏轼有感于王巩“好德而文,以世其家”而生发的议论。
但是,上天对人的果报是否必然?如果是必然的话,为什么贤者往往不能富贵,仁者往往不能长寿呢?
作者认为,天数之“定”,有一个由“不定”到“定”的发展过程。当天数处于“不定”的阶段,善恶果报就暂时显现不出来,这时就会产生“贤者不必贵”、“仁者不必寿”的现象。以此为由,就可以解释为什么“盗跖”长寿,而孔子、颜渊却遭受了诸多厄运的原因。假如人们在这个阶段去强求上天果报,就会误认为上天茫然无知,不明善恶,不施报应。
所以,“贤者不必贵,仁者不必寿”只是天数处于由“不定”到“定”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暂时现象。因此,人们应该保持正确的态度,确信天数有“定”,耐心等待,积善修德,把善恶果报寄托到后世子孙身上。
王巩的曾祖父王祐曾以文章显于后汉、后周之际,并得到宋太祖的赏识,历仕太祖、太宗两朝,累任监察御史、中书舍人、兵部侍郎等职。功名富贵,可谓大矣。他在庭中种植三棵槐树,说:“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。”其实就是用这种方式激励子孙积极进取,去博取“三公”的高位。王祐之子王旦经过自己奋斗,官居宰相,位极人臣。王旦之子王素在朝中任学士,出任地方州郡长官。王祐的后世子孙确是应验了“三槐堂”取名的真意,三代都十分显赫发达。对此,苏轼用善恶果报的天命观来解释,称其“取必于数十年之后”,认为王祐积善修德,数十年之后,终于惠及子孙。同时,苏轼并以此确定,“王氏之福盖未艾也”,因而王巩的前途、福泽也是不可限量的。
显然,这样的解释是牵强的、唯心的,也是不能成立的。但苏轼鼓励人们去建功立业、修身养德,通过自己的努力博取社会地位,还是有积极意义的。
从拆字解名的角度,只要知道一个人的生肖,哪怕只知道姓,也能判断一个人的家境。
我曾经帮一个同事改过名字,后来他去别处工作,一年后带了几个朋友邀我去ktv玩。期间扯到了我会看名的事,有一位姓董的朋友对此很感兴趣(后来才知道当时是在考验我),请我分析他的名字。
他说他属牛,姓董。话没说完,我就打断了他,说,董字拆开就是千里草,牛吃草,出生在姓董人家,就是不愁吃的意思,由此看出您出生在富贵人家。他说我说的对。
他又问我:“我的弟弟也姓董,属羊,也是不愁吃吗?” 我说:“不是的,羊吃草是连根吃的,草根被吃了,春风吹不生,说明您弟弟是一个败家子。”
他表示很惊讶,表示确实是这样。他说他是家里老大,家里别墅留给了弟弟,但是弟弟已经把别墅败没了。
至此他才说明来意,原来他知道我帮同事改名的事,看同事改名以后混的不错,想让我给他女儿起名字,可是又怀疑我的本事,所以之前是在考验我罢了。
注:并非所有姓董属牛属羊者都是这样,只是概率比较大,所谓十个光头九个富,而我当时结合面相等因素,才有自信如此判断。
【语涵】
“语”所指语言,带有文化之韵,与之“涵”字相搭配,彰显内涵之意,在其感知上给人一种能言善辩、温和柔软,举止大方得体之感。且音律优美,婉转悠扬,如绕梁之音。寓意清晰,气质清秀温柔,有大家闺秀之姿。
语涵,一名在其感知上给人一种能言善辩、温和柔软,举止大方得体之感,符合优雅之韵。此名音律、寓意与气质皆为优异,实为不可多得之好名也。